“来到现场就要负起责任”——记“最美公务员”赵鸿亮

发布日期:2024-03-23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浏览:735

地动山摇时,收到远方求助,他和4名队员迅速集结奔赴救援现场。面对塌方、余震频发等险情,他一次次和死神较量,争分夺秒前行。

冰天雪地里,81万多平方米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游客纷至沓来。面对“冰雪热”的情况,他当好冰城“守夜人”,紧盯游乐项目安全。
盛夏风雨中,距离哈尔滨市200多公里,4400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面对道路、通信基础设施损毁等难题,他担任前锋带队直奔一线。
春暖花开时,他奔赴千里之外,参加专业应急救援技能培训。面对新挑战、新需求,他持续提升综合能力,不断为工作添动力增效能。

近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发布“最美公务员”评选结果。他被评选确定为“最美公务员”。

伴随着爽朗的笑声,迎面走来的他,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副指挥长赵鸿亮。

面对风险挑战

“救援,总要有第一人”


记不清去了多少个现场,也记不清参与了多少次救援,但始终记得初心。赵鸿亮说:“救援工作困难与危险并存,随时可能面对次生灾害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救援,总要有第一人。来到现场就要负起责任,我必须做点什么。”
时间回到赵鸿亮19岁那年。当时,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赵鸿亮参军入伍,从家乡哈尔滨前往500公里外的黑河市驻防。在更低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的驻地,他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境线。由于表现突出,199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承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当时转业到税务系统工作的赵鸿亮看着电视里播放的现场画面,心如刀绞,“灾难带来的伤害损失太大,我必须做点什么。”
随后,赵鸿亮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志愿救援活动。2010年末,赵鸿亮和经常做志愿服务的伙伴,组建起黑龙江蓝天救援队,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救援。“我想用微薄的力量继续为国家、群众多做点事,从事救援工作是最直接的体现。从‘身后的守卫’转到了‘眼前的救援’,没啥复杂历程,就是初心使然。”回想起转业后与救援工作“结缘”的场景,赵鸿亮如是说。

一个人,五个人,二十个人……成立不到一个月,黑龙江蓝天救援队的力量不断壮大。队员涵盖医护人员、企业从业者、个体经营者,甚至还有户外旅游爱好者等。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急需专业救援力量。原本打算休假陪陪家人的赵鸿亮立即改变计划,组织4名蓝天救援队队员第一时间赶赴芦山。同行的队员说,买票难、交通难,好在有老赵这颗“定心丸”,他们按时赶到了现场。按照现场指挥部的要求,赵鸿亮和队员马不停蹄,赶往受地震影响较大的太平镇。
“太平镇与外界连接的道路本来就狭窄难行。地震后,有的路段塌方,导致车辆难以通行。”当时参与救援的黑龙江蓝天救援队队员张宪威告诉记者,情急之下,赵队长和队员每人背起三四十公斤重的行李,率先探路,翻山越岭前往现场。
山路崎岖难行,累了,他们就原地休息一会儿继续前行;查看灾情时,饿了,他们就吃点压缩饼干,把高热量的食物省下来,留给有需要的村民;救援村民时,困了,他们就和村民在空旷的地方扎营,以防余震、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先是地面缓缓颤动,随后剧烈震动。幸好选点安全,队员没有受伤。”凌晨4点多,面对突发的余震,警醒的赵鸿亮及时叫醒队员做好应急准备。后来,他们才知道,那次余震5.5级,震中距离营地只有1.5公里。
救援中,在通信信号强的山顶上,赵鸿亮接到父亲打来的电话时故作轻松地说:“我在外地旅游呢。”电话那头的父亲顿了顿说:“我在电视里看到你了,没跟你妈说呢。”赵鸿亮说,父亲没有再多言,只是叮嘱他注意安全。
不久后,路通了,其他救援队伍陆续赶来。乘车前行时,赵鸿亮坐在副驾驶位置担任安全观察员。每遇陡峭路段,他先抬头看向前方山顶,根据灰尘形成的“烟雾”大小、高低,判断是否有石头落下、是否停止前行或快速通过。
“当时的现场救援情况十分复杂,‘看烟行进法’这些土办法,都是赵队长根据经验总结出来的,很管用。”黑龙江蓝天救援队队员刘明磊说。
渐渐地,这支救援队伍有了些名气,从国内救援走向国际救援。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赵鸿亮作为中国民间救援队第二梯队的负责人,带领两名队员参加此次救援任务。
回忆起当时的救援情况,队员王春峰说,在搜救被困学生的途中,交通受阻,大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赵队长上前交涉后,当地一名懂得一些中文的小伙子热心地与当地人沟通,帮助打开了一条通道。
“中国!中国!中国!”当他们的车驶过时,那位小伙子和当地群众一边竖起大拇指,一边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喊道。这样的场景至今仍然留在赵鸿亮的脑海里。他说:“我为自己是一名中国救援人员感到自豪,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救援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21年1月,因工作调动,赵鸿亮来到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当时,49岁的赵鸿亮说:“我要上一线,有救援任务优先派给我。”
以前,赵鸿亮出门时,他的妻子总是会关心他大约什么时候回来。“后来,我会问他,今天回不回来。”赵鸿亮的妻子说,赵鸿亮从事应急救援相关工作,她很理解也很支持,但就是担心他的安全。如今,她养成了天天关注突发新闻的习惯,因为丈夫有可能就在现场。
“从事救援工作的确很危险,面对的是生一半死一半、火一半水一半、热一半冷一半。救援,总要有第一人,来到现场就要负起责任,这是我的初心。”赵鸿亮说。

面对任务需求

“提升,从多灾种救援能力开始”


想不起危险场景的画面,想不起被救援者的姓名,但始终坚守使命。“应急救援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必须要有专业化团队。”结合多年的救援思考,赵鸿亮说,要成功救援,更要科学、安全救援;提升,从多灾种救援能力开始。

自2023年12月起,哈尔滨市的“冰雪热”,吸引了各地游客。赵鸿亮和同事坚守在一线,探索冰雪大世界摩天轮高空救援、冰面救援等技能,做好各项应急预案。

从业余队到专业队,赵鸿亮说,得从2020年“8·4”哈尔滨食品公司库房坍塌事故的救援讲起。当时,由于现场倒塌面积太大,而且随时有二次倒塌风险,建筑内部结构和受困人员情况不明,既定方案清理坍塌物过多,救援一度陷入困境。
结合此前救援成功的实际和模拟训练场景,赵鸿亮向现场指挥部提出方案,由他带领队员从侧面进入倒塌建筑内部进行实地探查。指挥部专家经过论证后,同意了这一方案。随后,赵鸿亮立即带领队员实施作业,清理出能够进入倒塌建筑物内部结构的空间。
“我是党员,我先上!”因前方风险未知,赵鸿亮让年轻队员撤到安全区域后,他先开始向内部攀爬,精准确定失联人员位置。
“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应急救援人才,冷静、专业。”看着赵鸿亮和队员合作的情形,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臧建国赞叹道。
“单兵”作战的力量有限,团队合作才能有效应对多灾种救援场景。在一次次的任务中,赵鸿亮的想法愈发强烈:要组建社会救援力量,提升多灾种救援能力。
一年后,赵鸿亮调入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他一边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一边调研当地应急救援队伍发展情况。他和同事发现,现有的应急救援机制中社会救援力量参与度不高;突发事件发生后,有的救援力量找不到组织,有的盲目开展工作。于是,有个想法在他的头脑里逐渐浮现:让社会力量成为政府救援的辅助力量。
在信息化时代,建“社会救援力量应急工作群”难么?“不难,也难。”赵鸿亮分析,当时社会救援力量发展阶段不同,需要一一了解,与此同时,还要协调未注册的救援队伍前往相关部门注册、登记。
“目前,哈尔滨市的社会救援力量人数达千余人。”全程参与该项工作的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何江介绍,他们花了近6个月时间,最终促成8支救援队伍“进群”,并协调哈尔滨市为6支社会救援队伍授牌。
群建起来了,如何开展科学救援、安全救援,提高全面应对能力?赵鸿亮的回答言简意赅:演练+实战。
2022年以来,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先后组织7支社会救援队伍参加两次“至上”综合救援实战演练、5次“机场和地铁”系列应急演练和船舶打捞演练等。
演练过程中,有些人不理解,觉得就是走走过场,熟悉下流程就行。赵鸿亮较真道:“那可不是,演练演练,练是关键。面对不同的救援场景,救援队伍必须练好基本功,方能在实战中从容应对。不论是演练还是实战,来不得半点儿花架子。”
“每次救援结束,赵哥都会总结此类事件的处置办法,供大家参考。我跟他一起参加过几次救援,每次都是收获满满。”哈尔滨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原昕说,赵鸿亮经常在休假时主动外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同事们说,赵鸿亮不仅乐于分享新知识、新经验,还利用业余时间前往社区、厂矿,讲授应急救援和急救自救知识。
“50多岁了,有时候学习这些专业知识很吃力。但一想到在应急救援工作中,我还是个新兵,时时感到本领恐慌。救援工作千头万绪,学通了、学精了,得多救多少人呐!”赵鸿亮说。

在平凡中坚守,于细微处闪光。14 年来,赵鸿亮积累了丰富的救援经验,也获得了黑龙江省志愿服务“五个100”先进典型、哈尔滨市五星级红十字志愿者、第五届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等诸多荣誉。

在他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厚厚的一沓证书: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证书、美国心脏协会(AHA)急救员、地震紧急救援技术高级证书、应急救援员证书……“灾难面前,生命最重,救援始终是第一要务。有时候,希望我学的这些知识和积累的这些经验,永远都不会用到。因此,只有把事故预防做在前面,才能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赵鸿亮说。

面对生死考验

“我的愿望,是把蓝天分享给需要帮助的人”


难忘急促的任务提醒,牢记紧急任务联系人,因为这是应急人的职责所在。救援现场瞬息万变,每一秒都面临着生死考验,然而每到救援的紧要关头,赵鸿亮总是第一个冲在前面。用他的话说,就是“来到现场就要负起责任”。
春日的冰城,蔚蓝的天空如同蓝宝石。“最喜欢天蓝色,让人心里踏实、平静。”赵鸿亮说:“我的愿望,是把蓝天分享给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看到天空,就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时间回到2023年8月初,黑龙江尚志市、五常市等地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天空乌云密布,强降雨导致多名群众被洪水围困。8月4日凌晨,结束在尚志市搜救任务的赵鸿亮刚准备小憩,就被急促的电话铃声叫醒。

“洪水导致通信中断,五常市沙河子镇处于失联状态,大批群众被洪水围困,必须马上开展搜救。”前线指挥部布置了新的救援任务。赵鸿亮立即组织现场工作人员继续前行。凌晨驰援,8月4日6时,他们到达五常市受领任务——前往最危险的沙河子镇救援。
从指挥部到沙河子镇的路大约75公里,多半路面漫水,主干路水深平均一米左右。“前行道路被倒伏树木阻挡,需要大型设备清理路障。但这样处理,至少需要几个小时。”参与救援的五常市应急管理局局长范俊琦说。
前方车辆无法确定水下路基是否已被冲毁,前行风险大增,救援队伍进退两难。前方指挥部紧急研判,决定先派出一支先锋队伍探路。
这时,哈尔滨市防指副总指挥、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司炳春看向赵鸿亮。
“妥!”时间紧迫,“老搭档”赵鸿亮的话斩钉截铁。
于是,司炳春、赵鸿亮一行跳上吉普车,在充满未知风险的漫水路上前行,车后是滔滔洪水。水面升起层层雾气,车灯难以照亮前方的路段。“只能靠观测两侧的行道树木来确定大致方向,还要时刻观察水面情况。一旦水流发生变化,就要立刻采取行动,否则掉下路基,就可能车毁人亡。”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赵鸿亮仍然心有余悸。
短短1.5公里的路,一行人足足开了半个小时。“上岸了,可以沿着路基继续前行,一切小心。”司炳春用对讲机通知后方救援队伍。
在距离沙河子镇1公里的地方,湍急的洪水将道路“撕开”了一个口子,导致路面塌陷,长度约30米,挡住了救援队伍的前行之路。
在赵鸿亮查找地图时,后方队伍陆续到达。范俊琦较为熟悉当地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附近有一处民警封控卡点。于是,他们用对讲机联系卡点民警,得知不远处曾有一条小路和一座废弃多年的小铁桥,但不确定是否还能通行。
“咱就是开路的,过不去不算完成任务,眼看就要接近被困群众了。”赵鸿亮建议,先锋队伍先去小路上探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克服困难再过去。
现场指挥部同意了他的方案。随后,司炳春和赵鸿亮从刚刚赶来的哈尔滨市消防救援支队和蓝天救援队各抽调10人,组成突击小组。
“我们手拉手,把绳子系在腰上串联在一起,一人在前面用探杆探路,深一脚浅一脚,继续向沙河子镇挺进。”哈尔滨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王丰说。
1个多小时后,突击小组到达沙河子镇政府,见到了被困群众。后续救援队伍边抢修道路边行进。当晚11时,被困群众安全登上转移车辆。


8月5日9时,经过一夜的紧张救援,沙河子镇4400余名受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洪水就在脚边,当时害怕吗?”记者问。
“事后想想,肯定怕。但在救援现场,哪有时间想这事儿。应急人来到现场,就要负起责任。早到一分钟,群众就早一分钟得救。”赵鸿亮说。
赵鸿亮15岁的小儿子说:“印象中,铃声一响、任务一来,爸爸就会立即换上救援服往前冲。他不是在救援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路上,像超人一样。”
饭吃了一半,澡洗了一半,觉睡了一半,随时要做好战斗准备。经历过无数个应急救援时刻,赵鸿亮这样看待荣誉:“荣誉是一把标尺,更是使命,我将以此为新起点,以更高的标准对待工作,当好党和人民的‘守夜人’。”
3月,南方姹紫嫣红,正是赏花时。赵鸿亮却利用难得的休假时间,在外地学习充电,提升应急救援能力。他说:“活到老,学到老。来到现场就要负起责任,要用实践和学习,不断丰富自己。”


 


 
 
精彩视频
最新资讯
访谈
案例展示
培训基地
中国应急服务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0  蜀ICP备19029339号 代理域名注册服务机构:北京新网数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川公网安备51132502000046号
微信
APP下载